环境中国 环保新闻 “十五五”时期仍要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十五五”时期仍要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广告位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关乎高质量发展与国家长远竞争力提升。基于对我国经济发展大势的深刻洞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这体现了对传统发展模式的深刻反思与超越,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方向指引。

实践探索成效显著

处理好发展和保护的关系,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也是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永恒课题。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通过全面深化改革,从政策引导、制度保障等方面进行全面系统部署,推动我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不断走深走实,为世界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贡献了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在顶层设计中系统部署。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纳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把绿色发展作为新发展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2024年印发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从发展空间格局、产业结构、能源、交通运输等方面明确提出推进绿色转型的重点任务以及具体举措,我国绿色发展的制度化、体系化进一步加强。今年印发的《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意见》重点部署了加快建设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积极发展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和着力提升碳市场活力等任务,为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提供了制度保障。

在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中贯彻落实。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涵盖了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优化、生产生活方式转变等各领域各环节,构成了从源头到末端的全链条绿色治理体系。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我国大力发展新能源、节能环保、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等绿色产业,以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为代表的“新三样”成为出口新增长点。钢铁、水泥等传统高耗能产业通过产业结构优化、节能减排技术创新有序转型,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持续下降,2024年全国万元GDP二氧化碳排放量同比下降3.4%。在能源结构优化方面,清洁能源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逐步提升,对煤炭、石油等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不断降低。光伏、风电装机容量多年居全球首位,2024年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上升至19.8%,煤电装机占比降至40%以下。在生产生活方式转变上,积极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生产体系,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2025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印发《关于开展零碳园区建设的通知》,提出“支持有条件的地区率先建成一批零碳园区”“有计划、分步骤推进各类园区低碳化零碳化改造”,引导企业淘汰落后产能、落后工艺、落后产品设备,统筹规划园区及企业空间布局,优化园区基础设施规划设计,生产绿色化水平全面提升。同时,大力健全绿色消费激励机制。近年来,我国绿色消费规模持续扩大,新能源汽车、节能节水产品、二手商品消费成为消费潮流,绿色消费理念深入人心。

锚定目标持续推进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作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部署。必须准确把握“十五五”时期的阶段性要求,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各方面。

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高水平保护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十五五”时期是美丽中国建设承上启下、实现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的关键时期。针对我国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总体上尚未得到根本缓解的情况,要坚持系统科学、因地制宜推动生态环境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充分发挥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在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中的基础性制度作用。统筹考虑山水林田湖草沙等自然生态要素,进行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围绕重点区域治理、国家公园建设和现代化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等问题持续发力。

更大力度推动城乡建设绿色低碳发展。城乡建设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方面。目前,我国城乡建设领域仍存在整体性缺乏、系统性不足、宜居性不高等问题,“大量建设、大量消耗、大量排放”的粗放式建设方式仍然存在。在城市发展中,要落实好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着力建设富有活力的创新城市、绿色低碳的美丽城市。推动形成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产业规模和生产力布局,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断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和污染压力,推动减污降碳扩绿协同增效。在乡村发展中,要从补齐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入手,改善人居环境和卫生条件,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污水治理。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推广应用节水灌溉、科学施肥用药等绿色技术,避免水土资源过度消耗,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土地产出率,促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加快农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要把碳排放强度降低作为约束性指标,加快开展碳排放总量核算工作,建立完善地方碳排放目标评价考核制度,以碳排放总量和强度指标为重点,纳入能源结构、能耗强度、资源利用效率、生态系统碳汇、重点领域绿色转型等指标。强化对各地区及重点领域、行业、企业的碳排放管控,建设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推行产品碳标识认证制度,为绿色低碳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作者系云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共云南省委党校(云南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主任

本文有删节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环境中国网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链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huanjing.cn/11355.html
广告位

作者: 边走边看

下一篇

已经没有了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2313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9524863#qq.com(把#改成@)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