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贸发会议周四发布的《全球贸易展望》显示,从支持负责任的生产消费到推广循环模式与可持续替代品,贸易必须成为塑料污染的解决之道,而非问题之源。
报告指出,2023年全球塑料产量达4.36亿吨,贸易额突破1.1万亿美元,占全球商品贸易总量的5%。
塑料虽推动着各行业全球增长,却让地球环境和生态付出了沉重代价。触目惊心的是,人类迄今生产的塑料中有75%沦为废弃物,最终大多流入海洋和生态系统。
报告强调,这类污染不仅威胁粮食安全与人类健康,对应对能力薄弱的小岛屿发展中国家和沿海地区造成的冲击尤为严峻。
非塑料替代品兴起势头显著 但潜力仍待充分释放
报告表示,2023年,全球非塑料替代品贸易额达4850亿美元,发展中经济体年增长率达5.6%。这类替代材料多源自矿物、植物或动物等天然资源,可回收利用或转化为堆肥。
然而要扩大规模,国际社会仍需应对诸多挑战:包括关税与非关税措施制约、市场准入受限以及监管激励不足等问题。
关税政策加剧塑料价格优势 抑制天然替代品发展
联合国贸发会议警告称,过去三十年间,塑料与橡胶制品的平均最惠国关税税率已从34%降至7.2%,这种政策倾斜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化石基塑料的价格优势。
相比之下,竹材、天然纤维和海藻等非塑料替代品的最惠国关税平均税率高达14.4%。这种关税差异可能阻碍替代品领域的投资,抑制发展中国家的创新活力,延缓全球摆脱化石基塑料的转型进程。
监管碎片化阻碍有效治理
报告指出,全球98%的塑料产自化石燃料,若不加以控制,其碳排放与环境破坏将持续加剧。
为此,多国通过禁令、标签要求和产品标准等非关税措施限制有害塑料流通。
但现行法规要求参差不齐,甚至存在相互矛盾,导致监管体系支离破碎,合规成本居高不下。中小企业和低收入出口商在此背景下举步维艰,难以参与可持续贸易并从中获益。
万众瞩目的全球塑料公约即将尘埃落定
到2040年终结塑料污染的全球行动正迎来新势头。8月5日至14日,各国将齐聚日内瓦,参加由联合国主导的最后一轮政府间谈判,旨在制定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文书以对抗塑料污染。
该公约将在公平全面的框架下,涵盖塑料的整个生命周期——生产、消费和废弃物处理
这同时也是一次关键机遇,可将贸易、金融和数字系统整合为协调一致的全球应对方案。
关键谈判前夕,联合国贸发会议强调成功公约必须包含以下要素:关税与非关税措施改革,以扶持可持续替代品发展;加大对废弃物管理及循环基础设施的投资;运用数字工具实现产品溯源与海关合规;以及确保《世贸组织协定》、《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巴塞尔公约》及相关区域框架间的政策协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