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1月20日,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行政令,宣布美国将再次退出旨在应对气候变化的《巴黎协定》。21日下午,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在例行记者会上回应,气候变化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没有一个国家能够置身事外,也没有一个国家能够独善其身。美国为何要再次退出《巴黎协定》?两次退出有何不同?美国缺席会如何影响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进程?对中国意味着什么?为回答这些问题,中国环境报记者专访了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王灿。
中国环境报:为何特朗普每次上任都要退出《巴黎协定》?两次退出有何不同?
王灿:特朗普执意退出《巴黎协定》,根源在于其对气候变化问题的认知偏差及其所代表的利益集团的诉求。特朗普曾多次公开表示,气候变化是“骗局”或“伪科学”,他认为应对气候变化制约了美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就业。这一无视科学事实的认知偏差,决定了他与全球主流认识背道而驰的立场。更为关键的是,美国政治倾向深受背后利益集团和选民的影响。在竞选过程中,特朗普团队获得了能源集团的大量捐款资助和支持,其选民也有较大比例来自于传统制造业,这些行业的利益诉求是减少环境监管以获得更高利润。特朗普“退出巴黎协定”的决定,实际上是对这些支持者利益诉求的回应。
两次退出的最大不同,在于国际形势的变化。2017年,特朗普首次宣布退出《巴黎协定》时,协议签署仅两年,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大方向虽已明确,但具体执行尚在起步阶段,实施路径并不明朗。时至今日,《巴黎协定》历时近十年,各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行动逐步深入,全球清洁能源投资和技术创新不断加速,国际社会在气候行动上的关注度与合作力度显著增强。特别是可再生能源成本的大幅下降与其日益增强的竞争力,极大提升了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信心和决心。此时美国“二次退出”,影响相对有限,反而凸显了特朗普政府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孤立立场。
中国环境报:美国缺席将如何影响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进程?
王灿:会拖慢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速度,但不会逆转绿色低碳转型的总体趋势和方向。
作为历史累计排放量最大的国家,美国在全球排放总量中占有重要份额,其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的懈怠将对全球气候治理造成不可逆的损害。更重要的是,这种懈怠可能导致全球气候治理领导力的缺失,增加《巴黎协定》目标实现的不确定性。当前,全球正处于《巴黎协定》实施的关键阶段,各国将于2025年更新国家自主贡献(NDC)目标,这一阶段对协定最终成效至关重要。此时美国作为全球最大发达国家和技术资金大国退出《巴黎协定》,既削弱了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信心,也增加了发展中国家获得技术与融资支持的难度,进而拖慢全球气候行动。
然而,这些影响并不会逆转全球绿色低碳转型的整体趋势和方向,原因有三:
一是低碳转型已成为全球共识。截至2024年6月,全球已有148个国家明确承诺实现碳中和。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方向已定,无论美国是否参与,低碳转型的步伐都将持续推进。
二是特朗普政府的决定不代表美国各州、企业和民众的立场。民意调查显示,约一半美国民众反对退出《巴黎协定》,且从第一次宣布退出的响应来看,许多州、城市、企业和非政府组织依然积极推动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美国的气候行动并未停止,如加州、纽约州和华盛顿州结成气候联盟等。
三是全球经济脱碳进程呈现不可逆转的惯性,市场力量而非政治立场将主导未来发展。随着可再生能源的部署成本大幅下降和竞争优势日益凸显,企业在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方面的投资已越来越依赖市场驱动,而非政府资金支持。经济和环境双驱动下,全球向绿色低碳迈进的大势不会变。
美国“二次退群”所带来的问题,不再是我们能否实现绿色低碳转型,而是面对政治障碍,我们能够以多快的速度实现这一目标。
中国环境报:此次退出将对中国有何影响?如何应对?
王灿:虽然美国背弃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气候协议令人失望,但其“退群”之举对中国却有助力作用,是中国提升全球气候治理领导力、扩大绿色低碳影响力、深化可再生能源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机遇。
具体而言,美国退出《巴黎协定》,实质上是主动放弃全球气候治理的领导地位,这为中国展现大国担当,在知识分享、技术推广、融资支持和促进全球气候目标的公平实现等方面发挥更强领导力提供了机会。同时,美国退出意味着全球其他国家需要形成更紧密的合作关系,以应对气候变化挑战。这为中国深化多边国际合作、扩大在绿色低碳转型领域的影响力提供了更大空间。此外,退出《巴黎协定》的决定可能会削弱美国在太阳能发电、电动车等清洁能源领域的竞争力,使得中国在这一领域的相对优势进一步凸显。
我们必须旗帜鲜明地指出,特朗普政府的“退群”之举只顾及自身短期利益,忽视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共同责任,这种狭隘、短视的政策最终将损害全球利益。在这一挑战中,中国应积极抓住机遇,坚定推进绿色低碳转型战略,加强可再生能源领域的投资与创新,深化与欧盟等伙伴的多边合作,借助“一带一路”倡议,向更多发展中国家提供绿色技术支持,推动形成更具建设性的国际合作框架,共同应对气候变化这一全球性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