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淙淙泛银光,青山叠叠金带绕。初春的井冈山,天蓝、地绿、水清,宛如一幅“城在山水园林中,山水园林在城中”的美丽画卷。
近年来,井冈山坚持“红色引领、绿色崛起”发展思路,积极践行“两山”理念,全力打通“两山”转换通道,探索出一条生态优势向生态经济转变的绿色崛起之路,推动全市经济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守护山林底色
翠竹挺拔、松柏苍劲,巍巍井冈层峦叠嶂,满目绿意。统计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井冈山完成各类营造林13.6万亩、森林“四化”4297亩,森林覆盖率保持在81.6%以上。
绿色,是生命的象征,也是红色井冈最美丽的底色,更是井冈山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井冈山并不满足现有的“绿色”成绩,坚持像保护生命一样保护生态环境,不断厚植生态优势,打造推窗可望绿地、出门遇见公园的秀美宜居生态家园。
在城区,以绿为脉作规划,完成中心城区城市“双修”、海绵城市、城市外围控制性详规等规划编制工作,实施“森林城乡、绿色通道”工程,建设红星城区道路“白改黑”工程,修建60米宽绿廊,改造提升南山公园,全市造林绿化面积11万亩,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42.86平方米。
在乡村,以绿为底搞建设,按照“一村一景一品一文化”模式要求,大力推进美丽示范庭院建设,完成2个特色村点、150个美丽乡村建设点和1500个美丽示范庭院建设,村庄绿化覆盖率达到35%以上。
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国家生态综合补偿试点市、天然氧吧……一个个“国”字号荣誉,是井冈山深厚的绿色积淀,也是对井冈山生态文明创建的充分肯定。
推动生态升级
绿色是生态底色,但不是唯一的色彩。井冈山牢树“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理念,强化空间管控,严守生态红线,保护生态资源,治理生态环境,推动生态环境全面升级。
井冈山始终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重要位置,全面划定生态红线,确定生态保护红线面积649.15平方千米,约占总国土面积的一半;全面落实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强化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实施生态保护“一票否决制”等相关制度,设置环境保护刚性指标,高悬生态环保“达摩克利斯之剑”。
在严管生态的同时,井冈山大力推进环境治理,实施大气污染防治工程,深入开展“三拆一清一降”“降坡封尘”“建筑扬尘整治”“秸秆禁烧”等专项行动,保护好蓝天白云;实施水污染防治工程,严格落实“河长制”“湖长制”“库长制”,建立水陆共治、部门联治、全民群治的河湖管理长效机制,保护好水清岸绿;实施土壤污染防治工程,加强化工重金属企业清理整顿,严管危险废物储存、运输、处理等各个环节,土壤环境风险得到有效管控,保护好一方净土。
井冈山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2021年全市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为18微克/立方米、可吸入颗粒物(PM10)平均浓度为27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99.7%,断面水质全部达标,连续九年通过了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监测评价和考核。
发展绿色经济
井冈山三件宝,一是红色最红,二是绿色最绿,三是脱贫最好。如今,“三宝”深度融合,得益于井冈山积极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井冈山坚持“红色引领、绿色崛起”发展思路,培育绿色农业,发展绿色工业,升级绿色服务业,实现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全域共享、全民共享。2021年,井冈山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495元,增长7.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551元,增长13%。
培育绿色农业。大力发展绿色有机农业,推广“井冈蜜橘”“香草兰”,做响“井冈芦笋”“井冈黄桃”“井冈猕猴桃”等绿色有机井冈品牌,“三品一标”认证企业21家、证书78个、产品90个,实现线上销售额突破1亿元。
发展绿色工业。坚定不移实施工业“双百”战略,引进一一新能源、银泰福科技、九九光电、沃田科技、三三科技、赛文水业等一批绿色产业项目,建立新经济产业园、井财小镇、井冈山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中心等对外开放平台,打造总部经济平台企业36家,总部企业完成税收4.29亿元,同比增长147.94%。
升级绿色服务业。依靠生态资源,依托文化载体,大力发展生态文旅,通过举办井冈山黄桃节、柏露乡村旅游文化艺术节、大陇之夏乡村音乐美食节、“走进魅力黄坳、体验别样风情”乡村旅游节等节庆活动,有效提升了乡村旅游热度。
下一步,井冈山持续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全面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有效推动绿色成果全面共享,为实现“红色最红、绿色最绿、脱贫最好,在全面小康征程中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三最一跨”奋斗目标增添绿色燃料。